12月8日下午2点于东荣大厦A座306,管理学研究小组迎来了期末论坛。本期嘉宾为3522vip浦京集团官网数量经济系的刘汉讲师,现从事宏观经济计量学、混频数据模型等方面的研究。本期主讲课题为“大数据”。
在期末论坛之际,管理学研究小组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。孟美玲同学首先为大家播放了周年纪念视频,重温管理学研究小组过去一年中的成长;同时将自己在其中的收获与心得与大家分享。在简单为大家介绍刘汉老师后,正式进入了今天的主题——“大数据”。

刘汉老师介绍“大数据”是指因规模巨大而无法通过现存主流软件处理的数据集合,阐述了引入大数据的目的,并用4V概括了“大数据”的特征。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近年来“大数据”被人们更加频繁地提及,人们愈加重视其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与开发。从2011年起,欧美相关政府机构也通过召开会议、发布文件等方式提高各界对数据发掘与运用的重视度。可以说,它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兴宠儿。
据刘汉老师讲解,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不同以往。与传统抽样统计法相比,“大数据”所涵盖的信息渗透各行各业,结构复杂、种类繁杂,并不具有针对性,通过“大数据”得到的信息是定性而非定量的。对于“大数据”的某些特性,一些人认为这是该技术手段的缺点,而刘汉老师更倾向于将其归纳为亮点的说法,举出麻省理工大学的“通货紧缩的预测软件”就是利用了“大数据”定性分析的特点。有趣的是,最近爆火的《爸爸去哪儿》节目组在设定环节时也用到了“大数据”。

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,同学们认为,随着“大数据”不断发展,而我国尚未有健全法律体制保护私人信息,由此引发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。同时,来自计算机学院(现从事数据挖掘研究)的裴宏炳同学提出,在实际操作中,如何充分利用得到的“大数据”将是更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。我国虽单独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补此缺口,但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来看,该领域并未完全发挥其潜在作用。
“大数据”是信息时代下人类在统计、应用数据方面的创新之举。作为新兴理念,它的出现无疑为时代发展提供了契机,但随之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,也印证了那句“科学是把双刃剑”的经验之谈。如何驾驭好这把剑,并充分利用其价值为人民服务或将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。
撰稿、摄影:常昊 修改:刘慧